自由時報 – 2013年9月24日 上午8:40
〔自由時報記者花孟璟/花蓮報導〕只有小學畢業的李文煌,十二歲開始種稻,五十年老經驗種出的好米,曾連續四年赴日參加「日本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」獲特別優秀賞,今年以台稉二號米,獲選農糧署一百零二年十大經典好米,廿八日還要北上接受表揚。
連續4年 獲日特別優秀賞
李文煌是玉里鎮出名「米王」,種出來的好米品質之佳,得獎紀錄超多,除了曾獲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季軍,也連續四年獲得「日本米食味鑑定國際競賽」特別優秀賞,該獎項一年只有十個得獎者,今年更獲得農糧署十大經典好米!
好米怎麼種出來?李文煌自豪說,農政單位把他水田的泥土拿去化驗,驗出來有機質高達六%,一般農田的有機質標準約二到三%,農政單位看到化驗數字都不禁驚訝:「你的田土有機質這麼高,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?」
李文煌說,種稻子就像看顧囡仔,要讓稻子有最好的基礎,平常都用自己調製的粗糠等有機質打底,鮮少用化肥,而且今年獲經典好米的「台稉二號」,施肥量還比農改場建議的合理化施肥稍低,結果種出來的稻株特別健康,更躲過最容易染病害的梅雨季節,健康的米當然就會好吃!
六十二歲的李文煌,家族在玉里住了三代,父、祖輩製作犁、鋤等農具,也曾到山上當伐木工人、到礦場採石,到了李文煌這一輩才開始種田,如今的李文煌已是玉里鎮數一數二的大農戶,除了耕種三十甲水田,還經營水稻育苗中心、也替其他農民代耕、機械收割。
身為家中的長子,李文煌說自己不愛讀書,小學畢業就很認分種田,他自豪地說,十二歲到鄰田換工,他就能扛起一袋一百台斤的稻穀,種田人就像牛一樣。
開育苗場 蒐集40多個水稻品種
種田不只是付出勞力而已,李文煌花了很多心思,為了有好的秧苗,他自己開育苗場、蒐集了四十多個水稻品種,熟悉每一個品種特性,還積極參與農改場的各項栽培技術訓練課程,由於秧苗品質好,更供應宜蘭、花蓮、台東的農戶。
李文煌說,他識字不多,都靠太太幫忙,他做好田間管理,太太幫忙紀錄產銷履歷,適當的施肥、管理讓稻米健康,米就會好吃,更獲得不少大企業指定訂購,是他最感驕傲的地方。
轉錄於: